05/08/2022

一碗廿四味

#飲食生活 #老店 #深水埗
你有多久沒去傳統涼茶舖飲碗涼茶?

說一句「一碗廿四味」,看店員掀開瓷碗或舊式玻璃杯上的膠板或鋼製杯蓋,再把涼茶一喝而盡,放下散銀,最後拋下一句「唔該曬」;店員隨即清洗瓷碗,斟上新一碗涼茶再蓋上膠板,等待下一位客人光臨——這是傳統涼茶舖和客人之間的一份默契。偶爾到訪舊區屋邨,還可以在街上找到一兩間舊式涼茶舖,店內擺放著木椅木桌、雲石長桌上整齊排著裝滿涼茶的瓷碗,瓷碗後方則頂著一塊塊紅底金字或白字的膠牌,告訴你涼茶種類和功效,每次總忍不住停下來喝一碗。但這種飲涼茶的方式,如今卻只能在仍然有街坊的舊社區中回味。


游走於深水埗區,至今仍能見到不少以服務街坊為主的傳統涼茶舖,當中歷史最為悠久的,便是醫局街的「惠隆號東莞佬涼茶」,至今已開店七十多年,並傳到第二代黃先生手中。小小的地舖內擺滿了不少貨品雜物,並沒有坐下來堂食的位置,僅開放近門口的店面,掛著家中長輩昔日手寫的餐牌、牌匾,只售賣四款傳統涼茶——銀菊露、五花茶、廿四味和感冒茶,而內進則是黃先生每天一手一腳煲涼茶的地方。「以前的雜貨舖都叫『XX號』,涼茶舖便叫『XX堂』。開店初期我們只是一間雜貨店,所以有『惠隆號』這個名字,後來才變成賣涼茶,便加上『東莞佬涼茶』—東莞佬煮的涼茶!涼茶全部都是我自己煲的,所以只能做到四款,也沒有位置再煲更多了。你看我們的五花茶,寫著裡面有用到雞骨草,但一般涼茶舖都會分成兩種涼茶賣,我們就只能煲成一款。」


昔日涼茶舖其實並不只是站在門前飲碗涼茶的地方,而是像冰室般的「娛樂場所」,客人們能坐在店內聊天、看電視、聽收音機。黃先生說:「以前這裡旁邊便是碼頭,那些行船(船員)和工人們便會來這裡,很熱鬧的。現在一般是做街坊生意,有附近街坊每日會過來喝一碗,也有舊街坊即使搬走了,週末回來幫襯。」原以為傳統涼茶店開得早也收得早,一問之下才知道,涼茶舖不到中午後也不會開,到將近凌晨才關門,不少人吃完晚飯或下班後,還可以路過喝一碗,更有街坊說曾經在附近酒樓吃飯中途,不想喝汽水,便下來買枝涼茶上去。

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生津潤肺、清肝健脾、專治感冒......如今遍佈各區的連鎖式涼茶店,更多已改稱為「健康飲品」店,雪櫃內總排滿一列列標籤著不同功效的樽裝保健飲品,產品琳瑯滿目,店舖數目亦多,因為開在地鐵站及商場等地方,加上新一代人都鮮會自己在家中煲涼茶,這些飲品店便取代傳統涼茶舖,成為不少人購買涼茶的地方。

跟這些工場大量製造、味道標準劃一的瓶裝飲料比較起來,街坊熟客都知道,傳統涼茶舖每天熬製的涼茶,每一家都有自己的藥材和調味秘方,加上懷舊杯碗、較相宜的價格,只能在舊區中仍能保留一點「生存」空間。涼茶於2014年獲列入「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擁有悠久的歷史傳統,本地歷史學者鄧家宙近日出版的《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涼茶》一書 @chbook.hk ,便從涼茶的種類功效、起源歷史、技術文化等,以及涼茶、涼茶舖和社會之間的今昔關係,嘗試該讀者重新以不同角度認識涼茶文化。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