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2022

清明墳場導賞

#墳場 #跑馬地 #香港仔
雖然疫情期間大家可能要「動態清明」,未能在今日上山拜祭,但也可趁機了解一下本地不同類型墳場或墓園的歷史和特色。

香港過去百多年歷經戰爭和殖民時期,曾有不同國籍、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士聚居並長葬於此,大至一所墳場建築,小至每一塊墓碑設計,都是一份歷史的見證。近年來本地亦多了不少墳場研究和導賞團,希望能啟發更多人從中了解未被記載的香港歷史,重新對墓園、喪葬和死亡有新的看法和體會。

現在說起跑馬地,或會率先想到馬場和附近豪宅樓宇,然而二百多年前的跑馬地卻是蚊患嚴重、不適宜居住的地區而開闢成墳場,至今仍是多所不同宗教背景墳場雲集的地方,包括現存歷史最悠久的香港墳場、天主教墳場、回教墳場、印度教墳場、猶太教墳場等。跑馬地的英文名稱Happy Valley本來的意思是指恬靜安祥的地方,故坊間一直有說法指從前正是因為該區墳場林立而命名。



從殖民時期開始,香港便是不同國籍、不同族裔居住的地方,故亦為不同宗教的居民開設各座墳場,又或在墳場中為不同國籍或習俗的人士劃分區域。每一座墳場均基於其宗教傳統而各有特色,例如主張「厚養薄葬」的回教,喪葬方式十分節儉,墓碑和墓地設計亦非常簡潔,墓碑上不會放相片,僅書寫簡單幾字。反過來天主教墳場和香港墳場(基督教)內設有教堂和不少聖人、天使雕像,而香港墳場更採用花園式設計,正中央設有一座歐陸式噴泉,雖然噴泉早已荒廢,原本的設計靈感卻與聖經中的伊甸園有關。



同樣位於跑馬地的咖啡園墳場,雖然沒有任何宗教特色,但墳場山頭卻有一座揉合中西建築設計的馬棚先難友紀念碑,悼念1918年在跑馬地馬場大火中遇難者。由於當年大火中的遇難人士各有不同背景,興建紀念碑時亦特別照顧不同所需,紀念碑正中位置有「福祿壽」三字,頂端亦安設龍頭、魚身、明珠等象徵吉祥之意的雕像;下方則劃分三格古典意大利風格的花崗石壁龕,兩旁各為中英文碑文,中間空地位置則加入了西方棺材設計。

踏入20世紀後,華人在香港社會地位逐漸提升,亦開始闢建專讓華人居民下葬的墳場,第一所便是香港仔墳場,這亦是後來多個華人永遠墳場興建的起端。在華人墳場的土葬墓地,或會見到龍虎雕像、花卉雕刻,配以金銀裝飾,盡顯華人社會死後隆喪厚葬以澤子孫後代的傳統。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