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2022

鵝頸橋打小人

#人文專題 #歷史遺產 #銅鑼灣
今日是廿四節氣中的驚蟄,每年驚蟄期間總是「打小人」的高峰期,吸引不少市民到鵝頸橋橋底找「小人婆」幫忙驅走霉運、免除禍害,保佑來年諸事順利,尋求一份心靈慰藉。

第五波疫情持續,隨著確診人數每日上升,加上流通資訊錯亂,不少市民最近每天都活在擔憂和焦慮之中,心念能早日擺脫疫情,回復日常生活,重現口罩下的笑容。也因為限聚令再度收緊,今年驚蟄,鵝頸橋下首次規定不能進行任何香火拜祭,更沒有「打小人」、「祭白虎」等傳統習俗。

驚蟄代表大地回暖,蟄居動物昆蟲結束冬眠的日子,所以古時人們會在驚蟄當日「祭白虎」,希望百獸之王的白虎能夠幫忙驅走蛇蟲鼠獸,後來再引申至化解是非、驅走霉運的意思,並演變成「打小人」的習俗,更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由於陰暗地方較適合「打小人」,而鵝頸橋下不但是位於天橋底,而且是一個三岔路口位置,吸引一眾「小人婆」長期在橋下擺檔。

往年驚蟄的鵝頸橋底,至少聚集了四五檔「小人婆」,地上擺滿矮凳供客人坐,而她們則各自「擺陣」——小人紙、舊鞋、磚塊、黃老虎紙、肥豬肉、觀音像、各種符貼、香燭水果、聖杯。「小人婆」邊念口訣邊用舊鞋在磚塊上打小人紙象徵阻擋小人、解除瓦運;而在黃色的紙老虎面前各放上一塊豬肉則是以免白虎開口咬人,亦避免口舌是非。

今年驚蟄,即使鵝頸橋下熱鬧香火不再,希望打小人的婆婆們都平安無恙,可以早日回歸;也希望大家很快能擺脫這段時間以來的厄運,撥開陰霾。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