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6/2022

浪沖走了甚麼?

#歷史遺產 #飲食生活 #聯乘創作


當連這裡的山亦敵不過城市發展的浪,昔日的官涌山、摩理臣山和鑽石山相繼被夷為平地,城中大大小小的店舖也註定如細沙般,隨浪潮飄流到人們的記憶深處。

海鮮舫曾經是外國遊客來港的必到景點。這種別具特色的漁港風情飲食體驗,最初源自廣州的歌堂船,是漁民經營的食肆。戰後香港漁業興旺,香港仔成為海鮮舫的集中地,同時帶動了香港旅遊業的發展,香港仔海鮮舫在六、七十年代已是香港文化及旅遊icon化的最成功例子,在1965年捷克插畫家M. Sasek出版的This is Hong Kong畫冊亦有出現。而在七十年代出現的珍寶海鮮舫,跟更早期的太白及海角皇宮海鮮舫一樣,以仿照中國宮廷的裝潢設計,滿足當時外國人對無法踏足的「中國」的奇觀式想像,以至他們眼中的東方情調。但隨著漁業衰落,九十年代以後珍寶海鮮舫已變成徒具形式的飲食場所,最終在2020年3月結業。



曾經同是港產片熱門取景場地的中國冰室,比珍寶海鮮舫早一步於2019年的最後一天結業。相對於珍寶海鮮舫的豪華瑰麗,中國冰室則平民化得多。沒有食神在煮黯然銷魂飯,電影中的中國冰室有廟街歌女、旺角揸fit人、性工作者、失槍警察……這些活在社會邊緣的人生,在這個幽暗中帶點逼仄,有著復古吊扇、舊式七彩紙皮石磚牆、綠色和白色菱子地板的冰室相遇。


除了珍寶海鮮舫和中國冰室,中式糖水舖、路邊大排檔和樓下冬菇亭…… 這些因為種種原因而漸漸買少見少的道地飲食空間,都見證著往日香港飲食文化的多元。當舊的日漸消去,又有哪些新的去構成我們對當下香港的記憶?是手工咖啡店、雞煲火鍋店,抑或只是在家中靜待外賣到來?

要記念消逝的東西,很多時是為了捉住一些值得珍重的價值和質素。由 @po_hung , @onionpeterman , @pearlperoni@Missquai 等本地藝術家創作的多款掛畫和明信片系列,重新演繹出香港各類型食店的空間特色。


港式飲食空間明信片及掛畫系列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