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連這裡的山亦敵不過城市發展的浪,昔日的官涌山、摩理臣山和鑽石山相繼被夷為平地,城中大大小小的店舖也註定如細沙般,隨浪潮飄流到人們的記憶深處。
海鮮舫曾經是外國遊客來港的必到景點。這種別具特色的漁港風情飲食體驗,最初源自廣州的歌堂船,是漁民經營的食肆。戰後香港漁業興旺,香港仔成為海鮮舫的集中地,同時帶動了香港旅遊業的發展,香港仔海鮮舫在六、七十年代已是香港文化及旅遊icon化的最成功例子,在1965年捷克插畫家M. Sasek出版的This is Hong Kong畫冊亦有出現。而在七十年代出現的珍寶海鮮舫,跟更早期的太白及海角皇宮海鮮舫一樣,以仿照中國宮廷的裝潢設計,滿足當時外國人對無法踏足的「中國」的奇觀式想像,以至他們眼中的東方情調。但隨著漁業衰落,九十年代以後珍寶海鮮舫已變成徒具形式的飲食場所,最終在2020年3月結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