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間本地老字號,大至店舖或工廠裝潢,小至產品包裝設計,從歷史到傳統手藝,都是一種特色文化的載體。

1950至1980年代是香港製造業的鼎盛時期,本地生產不少輕工業品,包括紡織成衣、玩具鐘錶、塑膠電子以及傳統手工工藝品。製造業是當年香港主要的經濟支柱,無論是自家店鋪還是大型輕工廠成行成市,而當中不少技藝更被納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80年代後,工廠逐漸北移,機器亦陸續取代人力,香港經濟體系轉型,數十年過去,至今屹立的老字號店鋪早已所剩無幾。

位於堅尼地城的杜洪記始創於1940年代,是一間山貨店,過往專售賣自家製編織竹蘿。而在塑膠還未興起前,一條街曾開滿五六間山貨店,售賣以竹、藤、木、麻等植物製成的用具,從採集材料如竹料藤皮至編織紮作一手包辦,為普羅大眾提供農具、家具、日常用品,甚至玩具;然而山貨品逐漸被淘汰,香港的山貨店亦只剩三數間,店內工匠技藝亦面臨失傳。


香港的老字號店鋪並不只有製造業和為人熟知的冰室餐廳,還有不少老字號如食品批發商,隱身於近郊和工廠大廈之中。「其中一種最多老字號品牌的產業是茶莊。大家或許都會認識有門店的英記茶莊,但其實香港當年進行不少茶葉貿易,至今市面上的陳年普洱還是香港批發出口的;還有一些製作中成藥的藥廠,算起來更有上百年歷史。」Ian在2018年開始了「香港老舖記錄冊」專頁 @hongkonghistoricalshops,最初只是想分享自己光顧的老字號店舖,後來慢慢招募了團隊成員,一起為現存的老舖留下一份記錄,讓更多人認識香港的老鋪。

「在經營專頁的時候會發現,做老舖紀錄、傳承傳統手藝是有一個期限的,因為那些老闆師傅年紀甚高,或許在更多人認識前便會淘汰消失。」數年間與團隊成員走訪接近四五十間老舖,透過訪談了解當年的故事,至今他們的數據庫已經記錄了幾百間香港的老字號。問起「老字號」的定義,團隊成員Erica笑說他們團隊之間亦有一番熾熱討論。「基本上現在是以50年為老字號的定義,但其實香港發展得太快,有些產業有三四十年歷史已經算是歷史悠久,或面臨結業。始創年份並不是唯一的考量,更是在於它的價值。」


在眾多老字號中抽選了28間老字號店舖集結出版《香港老舖記錄冊》,Ian、Erica和團隊成員希望透過以文字和相片分享老店故事、歷史和文化,讓大眾能認識師傅們的傳統手藝,啟發思考老舖的存續議題。

圖片提供:@hongkonghistoricalshops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