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維港兩岸的高樓大樓景色,和鬧市密集的樓宇風貌,是香港這個地少人多的城市獨有的風景特色,一向吸引了不少遊客專程到訪欣賞。而戰後五十至七十年代間的各類型建築設計,既回應了香港空間和氣候的實際需要,也兼顧到本地中西文化的共融色彩。
自戰後1950年代起,為應付難民潮和嬰兒潮帶來的膨脹人口,並配合工商業的發展,香港一直面對著不同的發展需求,衍生興建各類型公共設施、屋邨、工廠、商業大廈、學校、商住兩用樓宇……在這片彈丸之地起樓的確面對不少制肘,除了空間有限,還要考慮氣候而採用不同的間隔設計或外牆物料。


維港兩岸的高樓大樓景色,和鬧市密集的樓宇風貌,是香港這個地少人多的城市獨有的風景特色,一向吸引了不少遊客專程到訪欣賞。而戰後五十至七十年代間的各類型建築設計,既回應了香港空間和氣候的實際需要,也兼顧到本地中西文化的共融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