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2022

香港戰後摩登建築

#街道建築  
維港兩岸的高樓大樓景色,和鬧市密集的樓宇風貌,是香港這個地少人多的城市獨有的風景特色,一向吸引了不少遊客專程到訪欣賞。而戰後五十至七十年代間的各類型建築設計,既回應了香港空間和氣候的實際需要,也兼顧到本地中西文化的共融色彩。

自戰後1950年代起,為應付難民潮和嬰兒潮帶來的膨脹人口,並配合工商業的發展,香港一直面對著不同的發展需求,衍生興建各類型公共設施、屋邨、工廠、商業大廈、學校、商住兩用樓宇……在這片彈丸之地起樓的確面對不少制肘,除了空間有限,還要考慮氣候而採用不同的間隔設計或外牆物料。


「香港位於亞熱帶地區,你會留意到當時都是使用一些較耐用的意大利磁磚,外牆顏色亦較為鮮豔,設計亦特別考慮通風;後來香港每個家庭都會有冷氣機,以前還未有分體式冷氣機,所以設計時需要在窗口預留位置,所以當時的住宅樓宇都是一格格的設計,但不同的建築師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建築歷史學者Charles Lai @hkarchitecturalhistory 和居港攝影師 Walter Koditek @wkoditek 近日合辦「香港摩登:1950至1970年代建築」展覽,透過相片、建築模型和文字,分享香港自戰後的建築特色。


「即使是同一類型的建築物,亦有很多獨特的地方。」遊走香港近五年時間,Walter拍攝收集超過500幢建築物,並精選了當中約300幢於展覽上展出同時製成攝影集,以建築用途分成七大類呈現。「香港的建築物很多元,這只是最實際的一種分類方法。香港建築特色之一是多功能混合用,例如教堂內也會有遊樂場,今次展覽場地的藝術中心亦有多種功能。」


五十至七十年代的香港仍屬殖民時間,然而當時的建築並非只有外國建築師設計。Charles分享道,「戰後有不少華人建築師從上海、南京等移民到香港,而六十年代後亦有第一批本地建築系學生畢業,他們各自的背景都非常多元豐富。很多人會以為香港的建築特色偏西方,但並非如此。譬如看中大的中國文化研究所,建築師會在現代建築內加入東方庭園的設計,這是香港獨有的特色。」





「香港摩登:1950至1970年代建築」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2月12日(星期日和公眾假期關閉)
時間:上午9:00 - 晚上8:30 (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9:30 - 下午6:00 (星期六)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十四樓歌德藝廊(灣仔港灣道二號)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