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粿有鹹有甜,比較常見的口味有眉豆、蘿蔔、花生、芝麻、雞屎藤等,近年亦有一些新口味如南瓜、紫薯和班蘭。在從前資訊不那麼流通的年代,茶粿的製作方法多是經由家人或鄰里間口耳相傳,所以每家每戶的做法都有偏差。餡料也因應當下手上的食材而變,例如雞屎藤便是十分「粗生」、「通地都係」的植物,而眉豆、蘿蔔和花生等也是較便宜,甚至是可以直接在自己的田裡摘取的食材。


「以前窮又忙,茶粿係新年、清明同7月14呢啲大時大節先會整!」把茶裸放進大黑鑊裡,炊煙很快便裊裊升起,近九甸的池婆婆對蒸煮的所需時間心裏有數,氣定神閒坐在籐椅上繼續閒話家常。走入婆婆在八鄉錦田的家,她把花生艾草茶粿的私伙食譜傾囊相授:由摘蕉葉和艾草、燒柴生火、炒花生吹衣、煮糖水、混入已汆水並切碎的艾草,到搓糯米麵糰,步驟說不上複雜,但所需的時間和心機卻不少。大熱天時下,婆婆常口喊著熱,但又落手落腳帶領每一個步驟。事實上,婆婆平日總習慣在中午時分下田。


一斤糯米粉可以做多少個茶粿?今時今日很多網上食譜都會告訴我們每樣食材的準確單位份量和清晰的烹調步驟,連容器的大小也會標明,務求令你「零失手」,人人都可以成為天才廚神。然而,世界上有一種挫敗感是:「跟家中長輩學煮餸」。當你想要知道每個份量和步驟順序,卻往往發現他們所有的份量都是「適量」和「少許」,也沒有既定順序的步驟,一切都是由經驗累積的「常識」。一斤糯米粉大約可做到百多個茶粿,但也要視乎下多少的水,還有每個茶粿的大小等因素。


婆婆每次製作茶粿都會做大量與家人和鄰居分享,卻又擔心就連家裡也沒人知道製作方法。你的家裡又有這些依賴口耳相傳的「食譜」嗎?不一定是什麼特別的菜式,簡單平常如蕃茄炒蛋、蒸水蛋,每個家裡也總有獨一無二的味道。不如趁著這個周末,由買餸開始,再和家人落手落腳,一起做多幾次你最愛吃的那道菜,一次兩次三次……你得到的或者遠遠不止是一份食譜。
剛蒸起的茶粿總要放涼一會,待表面的蒸氣漸乾才配茶享用。當品嚐到花生的香脆和艾草糯米皮的煙韌清香,我們便知道等待的時間是值得的。
剛蒸起的茶粿總要放涼一會,待表面的蒸氣漸乾才配茶享用。當品嚐到花生的香脆和艾草糯米皮的煙韌清香,我們便知道等待的時間是值得的。
製作茶粿活動是由錦田社區小店 @homecoming.kamtin 籌辦的回鄉節節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