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會去屋企附近的社區圖書館嗎?

近年獨立書店遍地開花,誠品分店亦一間接著一間,那麼曾經是不少人閱讀啟蒙、學生時期經常流連的圖書館,在這個城市、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擔當著什麼角色呢?


香港共有70個公共圖書館遍佈於18區內,和12部流動圖書館不時遊走在街上,而幾乎每間中小學校和大專院舍都開設著不止一所、大大小小的學校圖書館,還有154間「社區圖書館」散落在不同的社福機構之中,近年更增設了3所「自助圖書站」分別坐落於港島、九龍和新界區,方便附近居民借閱及預約書籍——圖書館,彷彿是每個社區、校園內最基本的設施,陪伴過不少人度過他們的孩提至學生時期,又為一眾長者及退休人士提供每天閱讀報刊書本的落腳地,還是不少人等待朋友、消磨時間時能夠進去逛一圈的好地方。


不少歷史較悠久的公共圖書館均開設在區內的市政大樓內,而一般市政大樓的其他樓層,都會分別設有街市、熟食中心、自修室、體育館等公共設施。後來發展的沙田、將軍澳等新市鎮,更將圖書館、體育館、大會堂等設施,各自以單幢形式興建,惟總會集中在同一處,方便家長能帶小朋友放學後到兒童圖書館看書做功課,再順道去街市買餸;又或放假到體育館,上康文署的活動興趣班,再到圖書館過上一個下午。而在距離地鐵站超過15分鐘路程的海麗邨和海達邨一帶,在這些毗鄰深水埗、長沙灣舊區的新發展區,儘管屋邨附近除了其他住宅屋苑外,幾乎沒有任何其他設施,且交通極為不便,在這個近乎「荒蕪」、仍在發展中的社區之中,最先落成的卻是一座康樂文化大樓,為居民街坊提供圖書館、體育館、兒童遊戲室、五人足球場等基本設施。


然而不少公共圖書館在建築和空間設計、管理方式、選書及其他配套等等,都予人保守呆板的感覺,作為社區中最基本的設施之一,圖書館除了是一個閱讀空間、消磨時間的地方外,還有什麼可能性?近年一些較新的圖書館例如屏山圖書館、調景嶺圖書館等,配合周邊社區環境而換上充滿現代感的裝潢,甚至成為區外人前來打景的景點,但那些遍佈於社區之中的圖書館,又能否因應所處地區的特性和需要,而建立出各自的特色,提升居民日常的閱讀及消閒體驗?


油麻地公共圖書館因應區內少數族裔居民較多,特別引入尼泊爾語的報刊雜誌,以供他們借閱閱覽。如果這種能為地區居民需要去量身訂製的思維,能夠推廣至全港各區不論大小的社區圖書館去,如果選擇書刊上更靈活和與時並進,甚至圖書館的整體環境氣氛及設施上,都能結合社區本身的歷史和特質,相信能為居民和用家帶來更強烈的在地感和投入感。

在紙本閱讀的空間和時間愈來愈壓縮的網絡時代,如何保存圖書館在這個急速變化的城市之中的價值?你有什麼建議?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