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本港每區街市的熟食中心總能找到兩三間「大排檔」,有些午市會如茶餐廳般賣碟頭飯、炒粉麵飯,有些只做晚市,賣鑊氣小炒、新鮮海鮮。大學時期每逢一大班人聚會,總愛約在這種「大排檔」式經營的餐廳,冬菇亭內的、熟食中心內的,還是地舖的都有——圓桌上舖著紅色或白色的塑膠桌布,圍坐在一張張灰色膠凳之上,吃小炒喝啤酒。每間大排檔的菜單菜式幾近相同,卻又總有各自的撚手小菜,如沙田陳根記的Wasabi手撕雞、深水埗萬發的薯仔牛柳粒、東寶的風味雞、蝦多士。那麼東寶為什麼能在這麼多間大排檔之中「脫穎而出」,不但獲旅發局當作旅遊景點介紹,還吸引不少本地海外明星專程光顧體驗,它的魅力和特色到底是什麼呢?


東寶舖面橫跨四個舖位,進入後或許會令人忘記這裡本來是個熟食中心——店中央掛著一個小小的電視屏幕播著歌,一如平日大排檔般熱鬧嘈吵,偶爾能聽到幾枱人一起跟著熟悉的音樂高歌;不時聽到客人熱情呼叫經理表演筷子開瓶,一起舉著戰鬥碗喝酒,再看經理興起表演幾下舞步;還會在店內舉辦一些「挑戰」,例如在牆上安裝的支架上做多少下引體上升便可換取一桶啤酒。來過東寶的人,念記的不只是那份光顧二三十年的情懷,也不只是那個特色「戰鬥碗」,還有是這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整間店內帶動著的熱鬧氣氛——那是大排檔搬上熟食中心,變成角落一隅的「攤檔」後缺少了的一份生氣。
昔日大排檔街頭飲食是香港本地特色的飲食空間和文化,散佈在各區街道,以露天擺放的巨型綠色鐵皮箱作為煮食用半開放式廚房,用火水作煮食燃料導入爐頭,以猛火炒出充滿鑊氣的各種美食,從早餐到宵夜服務街坊。直至七十年代,政府銳意整頓市容衛生,大排檔遷進公共屋邨內的冬菇亭,後來再遷入市政大廈的熟食中心,牌照因不能轉給下一代也陸續被收回,於是街頭大排檔買少見少,昔日那份庶民熱鬧亦隨之消逝——然而踏進東寶,卻讓人回想起當年初次踏進冬菇亭大排檔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