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經過看到番光景,總會忍不住好奇,明明整幢市政街市和商場超市就在一街之隔,那邊卻經常冷清寧靜,與街市外擺賣的地攤、貨品佔滿行人路的地舖相映成趣——到底只是因為地攤地舖一般價錢較便宜實惠,還是區內街坊從昔日至今都更喜歡儼如墟市般的街頭擺賣?
香港過去曾有17個大大小小的墟市遍佈各區,包括離島的梅窩墟、長洲墟、新界的大埔墟、元朗墟、九龍的旺角花墟等。當時墟市大多設有墟期,如一星期固定擺賣兩天,模式近似如今在商場、文藝場所間或舉辦的周末市集,只是當時售賣的產品較多為生活必需品如糧油雜貨、新鮮食材、熟食、衣服鞋履等,去墟市買東西則稱為「趁墟」,到了後期,部分墟市更變成每天營業。
昔日墟市也不單是小商戶擺賣、市民購買日常品的場所,更是一個區內居民的聚腳地,慢慢更發展成是區內經濟、民生設施的集中地。如粉嶺聯合墟,橫跨一共六條街道,全部以「聯」字命名。正中央是聯和市場,劃分為菜市場和魚市場,露天位置則是小販攤位擺檔的位置,對出空地亦偶有地攤擺賣;市場旁邊還有粉嶺戲院等娛樂場所;周遭街道的商住大廈地鋪亦開滿食肆、酒吧等——當年的墟市集大成於一身,照顧居民日常消費及娛樂所需,一邊推動區內經濟,一邊建立社區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