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香港有不少的設計師和民間造字人,都希望保留這種獨有的街頭風景,同時重新發掘我城的歷史與文化根源——致力記錄本地七十至九十年代間由在囚人士製作的路牌及交通標誌上的「監獄體」 @prison.gothic,「道路研究社」社長邱益彰希望讓公眾明白這些字體背後的香港故事,以及扭轉人們對於異體字的誤解; 將父輩一代人製作的膠牌招牌字:李漢楷體 @leehon_hk逐一數碼化,並透過不同方式重新活現的李健明;還有年近九十卻仍孜孜不斷工作,專業貨車北魏字體的楊佳師傅 @yeungkaiproduction,近年也在孫女的協助下開始用電腦保存字體,更藉著展覽等不同方式令傳統手藝讓更多人認識。近年李漢楷體和監獄體都成功通過眾籌取得資源,把日漸消失的街頭字體數碼化,都顯示出大眾對於保育這些曾與香港城市同步發展的字體的支持。


剛出版的秋季號《就係香港》以字為主題,從不同角度探討字體與香港城市文化的關係,採訪了上述各位參與這一場「字體復興運動」的設計師及造字者,分享他們在保育及再創作過程中的不同經驗及思考。
訂閱詳情請按此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訂閱詳情請按此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