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3/2022

珍寶海鮮舫

#歷史遺產 #社區故事 #香港仔
不少香港人尤其是新一代,都鮮有機會踏足過「珍寶王國」或者其他海鮮舫,以遊客為對象的海鮮舫文化亦早已遠離市民大眾的生活,但近日珍寶鮮舫將被移離香港的消息公佈後,卻引起大眾各界的關注。為什麼?

在大自然中,死亡是一個分解、腐爛的過程。在城市裡,死亡也可以是漫長的剝蝕與脫落。在香港仔海濱公園旁,接連豎立著三塊斑駁的牌匾,引領往三個已遭廢棄的駁船位。 這些駁船位有何意義,又通往何方,對區外人或者新一代而言,大概不得而知。但從牌匾上的線索—— 「Tai Pak」、「海角皇宮」與「珍寶Jumbo」三組字樣,也許已能聯想它們其實是曾經堂皇一時的海鮮舫的標誌。


主要由蜑家、鶴佬兩大族群構成的水上人,是香港早期前的族群之一,而香港仔一直都是本地最大的漁民社區之一。三塊牌匾所在的香港仔避風塘正正是漁民早年的聚居地。早於1920年代,水上人便開始在船上開設酒家,並漸漸出現了用駁艇接載食客到停泊在海中的海鮮酒家特色定位。由數間酒家老闆合辦的「太白海鮮舫」於1950年落成並停泊於香港仔避風塘,它正正是現存「Tai Pak」牌匾的主角。「太白海鮮舫」初時沿用昔日海鮮舫常見的木製登陸艇設計,六十年代開始引入更大型、模仿中式宮廷建築裝飾的中式畫舫,又向客人贈送象牙筷子,這種結合本地漁民和傳統中式宮廷文化的異國情調,成功地建立了香港獨特的「東方想像」,在當時吸引不少西方遊客。「太白」和它當時的最大競爭對手—-模仿北京頤和園石舫建造的「海角皇宮」,成為「到香港仔食海鮮」的勝地,也是當時訪港遊客的指定節目,標誌著香港遊遊業光輝的一段。

到了七十年代中,珍寶海鮮舫耗資數千萬去打造,單是龍椅、壁畫等便耗費不菲,將海鮮舫帶來的「東方想像」發揮得更淋漓盡致。由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到 Tom Cruise 等國際巨星皆是「珍寶」的座上賓; 而由五十年代荷李活電影《生死戀》、七十年代李小龍的《龍爭虎鬥》,以至千禧後的港產片《無間道2》等,中式海鮮舫經常被選作電影拍攝場景,變成流行文化中代表香港的icon之一。對本地觀眾而言,周星馳電影《食神》中薛家燕於龍椅上演出,更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珍寶在八十年代收購了太白和海上皇宮,結束當年三足鼎立的局面,也標誌著海鮮舫的巔峰盛世。2003年經歷沙士後,香港經濟有待復蘇,珍寶當時也花費數千萬去重新裝修,希望改變古舊形像,吸引新的遊客群。2019年後,跟香港其他旅遊景點一樣,「珍寶王國」面臨結業; 翌年的施政報告曾提出將「珍寶王國」無償贈予海洋公園,但後者一直面對財困,「珍寶王國」的前景也未有著落。經過幾番周折,至今終於劃上句號。


對於古蹟或舊物的去留,市民大眾經常會感覺無力,每一次全城因為行將消失的舊建築或老店而牽起關注熱潮,也許亦是這種無力感的反射。離開香港後,珍寶海鮮舫的未來將會如何?這三塊牌匾背後所記載的歷史也會被遺忘?誰又去決定它們的去留與價值?

圖文: Oscar (實習生)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